发布时间:2023-11-14 11:43:23 来源:咸阳日报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刘永生矢志不渝,他始终心系患者、精修术业、精心施诊,47年间用仁心仁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先后接诊病人12万余人次,出诊1万余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里的120”。刘永生荣获“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于近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我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村医刘永生入选,向“最美医生”刘永生学习的热潮也在咸阳市同步展开。10月26日,2023年“最美医生”刘永生先进事迹巡回宣讲会来我市宣讲,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以及委直委管单位干部、医护人员代表齐聚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会场,400余人共同聆听刘永生先进事迹报告。
全市13个县市区卫生健康系统1300余名干部职工通过视频会议在分会场聆听本次宣讲报告会,同时13个县市区设立了分会场,以视频直播方式组织人员参会。会上,刘永生以《守一方阵地 护一方健康》为题,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讲述了自己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工作47年,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行医故事。
“乡亲们需要啥,我就学啥。”刘永生回忆,自17岁高中毕业,他便回乡当村医。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他积极参加各种医学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针对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他总结掌握了一套方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让乡亲们在村里治好病的,就不让他们来回奔波!”会预防、能诊断、会看病、能治疗、会转诊——他为自己定下“15字方针”。
刘永生以防病治病为天职,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乡亲有需要,我就马上到。”他待患者似亲人,将心比心,至真至爱,尤其对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不仅治病还尽孝道。产妇需要输血他无偿献血,乡亲们困难他先后垫支医疗费25万余元。他把对群众的大爱洒向了全村,传到了整个潼关。乡亲们评价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他的感召下,潼关县1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刘永生志愿服务队”,长期在社区、乡村开展医疗志愿服务。
多年来,由于医术过硬、口碑良好,十里八乡的患者都找刘永生看病,曾有不少人劝他到县城开私人诊所,但他不为利益所动,他以“宁舍挣钱,也要图老百姓方便”的胸襟,坚守在农村。在刘永生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村医,孙女也选择了医学专业。“今年我已经64岁了,有人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觉得‘胸中只要有口气,背上药箱不放弃’,我要把治病救人这个事业继续做下去。”刘永生掷地有声。
来自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的村民张春侠、潼关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刘军良、潼关县中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冯鹏荣、潼关县融媒体中心干部杨倩通过不同的实例,生动地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刘永生,展现了刘永生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血,以及心系患者的高尚精神。宣讲团为现场观众作了一场精彩的事迹报告,极大地感染和激励了所有聆听者。
“要学习刘永生医生,他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的不懈追求,事迹令人动容,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城里医院上班,不论工作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要好过乡村医生,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所以更要坚守初心,不忘践行医者誓言。”“刘医生的事迹将时刻激励我,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与会同志纷纷表示,要向刘永生同志学习,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当好新时代人民健康卫士。
会上,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要求,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向刘永生学习宣传活动。要把学习刘永生先进事迹与主题教育、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与卫生健康中心工作和岗位职责任务结合起来,在全系统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学习刘永生的先进事迹,大力发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示范、引导作用,提升服务水平,以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优良医风,为咸阳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