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流感症状 谨防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时间:2023-11-14 11:47:25 来源:咸阳日报

随着气温下降,秋冬季节高发病也开始活跃,尤其是传染病,其中的出血热一定要高度警惕。

早期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一定是感冒吗?吃了感冒药为什么没有用呢?一系列的问题,表明这些类似症状,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

几天前,身体一向健康的吴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最开始家人也没太在意,觉得可能就是这几天天气变化太快,感冒了,就给吴某吃了点感冒药。吃了一天药后,咳嗽症状有所缓解,但是之后就开始出现发热、腹泻、身体乏力的症状,家人怀疑,是不是肠胃炎。

由于身体不适感越来越重,吴某来到市一院就诊,CT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不除外”,于是吴某被收住胃肠外科。入院后,检查结果有三项数值达到危急值,胃肠外科医生立即请重症医学科进行会诊。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袁亚迎会诊后,认为吴某已经出现了休克表现,存在急性肾功能障碍,考虑出血热可能性比较大。随即吴某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急查出血热抗体,检查结果IgM呈阳性,确诊是流行性出血热。医生立即给予吴某抗病毒、上CRRT、配血小板、补液等一系列的治疗,治疗一周后症状减轻,进入多尿期转到肾内科继续下一步治疗。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防,袁亚迎说道,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3种。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等形成气溶胶而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被子、床单等而被感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典型病例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其中“发热期”有“三痛”和“三红”。“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即颜、颈、上胸部潮红。球结合膜中度或重度水肿是本病最具特征或独有的临床表现。

袁亚迎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灭鼠防鼠,剩饭菜必须加热后食用,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均衡饮食,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适量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注意保暖。如遇到被老鼠咬伤、皮肤破损、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就诊,就近治疗。

朱金玲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亚茹

责任编辑:赵磊
扫一扫分享本页